六月出門參加了兩個學術會議。雖說都是國際會議,二者差別其實不小?!竵喼扪芯吭趤喼蕖挂?guī)模很大,歷時四天,與會者逾千,各自的研究領域涵蓋亞洲所有國家,人文、社科、跨學科的題目都有,地點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?!缚鐚W科多維度歷史研究」是個小會,前後一天半,發(fā)言人不超過五十位,在河南開封舉行,東道主是河南大學。前者的官方語言是英文,後者則用中文。對我而言,兩個會議也有共性。一是會議地點此前都從未到過,二是參會收穫不止於學術。
大會有大會的好處。題目五花八門,參會者背景多種多樣,認識的新朋友多,平日難得湊到一起的老朋友也能藉此見上一面。至於開會內(nèi)容,則是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」,需要自己選擇、甄別。老實說,學術方面有多少收穫有一定的隨機性。不過,對找工作、投稿件、尋人脈者,大會可以提供更多機會。小會的氛圍更親密,組織方有所有發(fā)言大家都應參與聆聽的期待,所以參會人反而比開大會時更用功。小會照理能提供更多深入討論學術問題的機會,但因行程緊湊,每人的發(fā)言時間受限,遑論有餘裕提問、點評了。
暑假參加兩個會議,了解了同行們關注的新課題、鑽研的新理論,比如康有為、梁啟超的訪美經(jīng)歷,美籍華裔劇作家李靈愛策劃拍攝的第一部獲得奧斯卡獎的紀錄片《苦幹》,對自己的研究也有啟發(fā)。更令人高興的是,年輕一代學人嶄露頭角,帶來新意和活力。參加學術會議,最激動人心的不就是「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」的妙手偶得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