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1-君宜高官銅鏡
「精美復古化妝鏡」
漢至晉代(公元前206—公元420年)的漢式鏡,銅鏡出土於1959年民豐縣尼雅遺址夫妻合葬墓,圓圓的身形配有半圓形紐扣在中央,鏡背有「君宜高官」4字篆書銘文,還隨鏡配套一個彩色繡花絲綢鏡套。此類銅鏡無疑是中原傳入,銅鏡與絲綢均為貴重的奢侈物品,且有可能是漢王朝政府對西域諸國貴族的賞賜之物,因而顯得十分貴重,死後隨葬並以精美的鏡套保護,可見擁有者十分珍視。該物目前收藏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博物館,上面的「君宜高官」銘文,寓意著「您可以當大官」。
002-玻璃來通
「玻璃酒杯」
年代為漢至晉代(公元前206—公元420年)的半透明的青白色筒形器物,一端微喇且在邊沿加厚,一端逐漸收束成尖嘴狀,嘴端薄,略殘。表面有弦紋和兩圈M形紋飾。出土於民豐縣尼雅遺址,目前收藏於和田地區(qū)博物館。
「來通」(「Rhyton」的音譯詞)由希臘人命名,在希臘語中意有流出、聯(lián)通之意。某種意義上,也可以解釋為英語pouere 倒酒器?!竵硗ā?杯本質(zhì)上是一種角狀杯,多為山羊、牛、馬、鹿等草原動物的頭部造型,液體從上端進,從下端動物細小的口中流出,部分還在出口處有管狀的注子。「酒杯」
自青銅時期或公元前2000年開始,圓錐來通形的酒具就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在了愛琴海地區(qū)。來通可能源於與其形狀相似的角杯,用角製成的飲器早在史前時代就已經(jīng)存在於亞歐地區(qū)了。古波斯的帕提亞時代流行用來通飲用葡萄酒,新疆又是我國最早種植葡萄、釀造葡萄酒的地區(qū),傳入中原後稱為「觥」,由於用觥飲酒時無法將杯子放置,必須一次性全部飲盡,因此成為專門的罰酒器,這一做法至遲在東漢便已流行開來。
003-單耳石杯
「馬克杯」
年代為北朝(386—581年)石質(zhì)器皿,整體呈橄欖形,內(nèi)部挖空,一側(cè)附有單耳,已殘。石杯表面有淺浮雕狩獵紋飾,刻有獵人騎馬拉弓射箭形象。這一圖案在粟特金銀器及入華粟特人墓葬石槨上十分常見。本件單耳石杯應與這一時代活躍於絲綢之路的粟特商旅有關,收藏於和田地區(qū)博物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