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:學子們在三棟屋博物館參觀「神功戲」戲棚模型展品。\大公報記者王月攝
1月21日,內(nèi)蒙古傳媒學子們參訪了香港三棟屋博物館花牌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,深刻領略了香港文化的獨特魅力。
在參訪過程中,學子們了解到,在香港,花牌不僅是一種裝飾,更有著深刻的文化內(nèi)涵,是禮儀文化的生動體現(xiàn)。原來,花牌紮作在香港已有上百年歷史,最初用作告示牌,後廣泛用於婚嫁、開張、就職及廟會節(jié)慶等活動中,作為裝飾及宣傳通告之用。
為節(jié)誕喜慶增添歡樂氛圍
此外,花牌的贈送有著嚴格的講究,不同場合、不同對象所對應的花牌樣式、文字都有所不同,這背後彰顯著地區(qū)獨特的社會關係,是香港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縮影。每逢傳統(tǒng)節(jié)誕或喜慶場合,這些花牌便高高懸掛,以鮮艷的色彩、精美的造型為節(jié)日慶典增添了濃厚的歡樂氛圍。
在製作工藝上,花牌更是凝聚著匠人們的心血與智慧。學子們從講解中了解到,開始紮作之前,紙紮師傅會先構思紮作品的外部形態(tài)、像真度及物件特徵,量度好參考尺寸。之後,師傅會根據(jù)紙紮品的類型去選擇合適的竹篾和紙張。紮骨架時,師傅會把竹篾削至適當?shù)暮穸群烷煻?,用紗紙條綁牢竹篾,如要做出有弧度的骨幹,便利用高溫烤彎竹篾,使之定形。貼紗紙時,通常會沿著骨幹貼出紮作品的整體輪廓,亦會將紙張摺成立體狀再套在骨幹上,加上以麵粉、糯米粉及白礬製成的漿糊黏貼。最後,運用彩繪、剪貼及摺紙等技巧,為紮作品添上裝飾??梢?,從選材到搭建框架,從繪製圖案到裝飾點綴,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遵循著傳統(tǒng)工藝,缺一不可。匠人們運用竹篾、彩紙等材料,通過巧妙的編織、黏貼,將一個個美好的寓意融入其中。吉祥的文字、象徵好運的圖案,無不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,三棟屋博物館之旅亦令學子們體悟頗豐。\大公報實習記者王願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