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:市民對京劇表演非常感興趣。\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
川劇變臉、京劇唱段、陝西剪紙、蜀繡、天津楊柳青年畫……「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展區(qū)」是家鄉(xiāng)市集嘉年華的重頭戲之一,除展出來自全國各地260多件作品,連日的多場非遺演示更是無論晴天雨天都吸引大批捧場客。
昨日下午時段現(xiàn)場有京劇表演,不少市民在演出開始前已在場等候。音樂響起,京劇演員王濤飾演的包公出場,身穿厚身服飾,戴上戲曲鬍子向公眾表演,全場歡呼聲不斷。王濤表示,香港市民很熱情,「表演完結(jié)後,他們喊我包青天,每個人都搶著拍照!」
王濤自細受家庭薰陶開始接觸京劇。她說,京劇表演前需準(zhǔn)備至少三小時化妝、衣著等,唱腔、肢體動作更是需要長時間練習(xí),但她認為,學(xué)習(xí)京劇沒太大難點,只需要持之以恆。京劇被視為中國國粹,更是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,王濤認為嘉年華是一個很好的平臺,讓更多市民接觸及了解京劇,可以令中華文化得以傳承下去。
在非遺表演區(qū),市民除了可以看表演,還可以參與體驗。早前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的非遺傳承人秦娜讓市民體驗?zāi)景逋赜∧戤?、蜀繡藝人劉永蘭親自教授其針法等,都吸引不少觀眾。
市民李小姐一連兩日來到嘉年華,表示可欣賞到各種非遺專業(yè)手藝及表演的機會難得;孫太更攜同兒子來到非遺區(qū)欣賞京劇及湖北太極拳,期望可加深子女對祖國藝術(shù)認識。\大公報記者鍾佩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