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健明(左五)分享近作《你看港街招牌》\大公報記者徐小惠攝
據(jù)大公報記者徐小惠報道:香港街道充滿獨特魅力,即使戴上口罩,仍然能呼吸到城市跳躍的活力氣息。香港首間快閃「流動書店」自上月底開始,悄然出現(xiàn)在港九鬧市街頭,書店以「行走香港──交通與閱讀連線」為主題,聚焦香港特色交通工具,在行走間閱讀香港本地文化。
隨時感受讀書樂趣
「流動書店」以專題展覽車的形式遊走於將軍澳、尖沙咀、銅鑼灣,車內(nèi)滿載專題圖書,恍如一間流動的小型書店。從「叮叮車」、巴士、小巴,到港鐵、渡輪、飛機等,各式各樣交通工具與香港這座城市之間發(fā)生的關係,都能在書中找到。讀者進入車廂,如同進入一個別致的閱讀空間,在營營役役的熱鬧大街上,為好書人提供一片寧靜的閱讀綠洲。
除了圖書,上周五「流動書店」還邀請「李漢港楷」電腦字體創(chuàng)作者李健明談他的近作《你看港街招牌》,分享香港街頭的招牌文化。李健明是香港招牌製作者,其父是香港手製招牌老字號「耀華製作室」的創(chuàng)辦人李威。從小受到爸爸的耳濡目染,李健明對「招牌文化」心得頗深。
「招牌有許多不同的觀賞角度,比如從它們的顏色、行業(yè)、形狀等方面,都可以體現(xiàn)出招牌不同的特色。」他進一步舉例說,「比如說醫(yī)生(行業(yè))多數(shù)是白底黑字,比較正規(guī)的招牌。無論中醫(yī)西醫(yī),多數(shù)都會避免用紅字,因為怕病人見『血』。」而若要問香港哪裏的招牌李健明最鍾意?「上環(huán)?!乖谒磥恚檄h(huán)的招牌又靚,歷史又悠久,十分值得一看。
觀察城市招牌美學
也許是物以稀為貴,隨著香港街頭的手製招牌越來越少,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招牌的美學。「其實從我們那個年代當時來看,並不覺得這些招牌靚。」
也許是出於懷舊,也許是想像中的才是更好的,李健明以近些年不斷被緬懷的啟德機場為例,「九七、九八年的時候,機場搬遷,當時很多人都希望機場快點搬。因為飛機每天飛過九龍城,很多住在附近的人都覺得很討厭。」
因此他認為今天人們對招牌文化的重拾,可能是出於不同年代人的不同解讀,而作為那個年代的過來人而言,未必是這麼想的?!副热缫粋€舊樓,我們對它好有感情,我們談論它的建築風格,它的特色;但如果拆掉這個舊樓,建一座新樓出來,哇好靚啊,其實是好開心的一件事?!?/p>
時代一路變遷,招牌行業(yè)也面臨轉(zhuǎn)型?!肝椰F(xiàn)在沒有小孩,但如果有,我不大希望他做招牌這行的。因為又辛苦,收入又不穩(wěn)定。」李健明說,目前招牌行業(yè)正在不斷地同設計等其他行業(yè)融合,以希實現(xiàn)新的發(fā)展。
此次「流動書店」活動由中華書局(香港)聯(lián)同森立集團有限公司、森立演藝多媒體有限公司、re:spect紙談音樂、Stagemusic合作推出。
中華書局(香港)有限公司市場統(tǒng)籌部、業(yè)務拓展部經(jīng)理于浣君說:「這次疫情期間,大家外出聚會的機會變少,剛好適合讀書。」為了拓展市民閱讀的渠道,中華書局在進一步發(fā)展網(wǎng)上銷售、推廣電子書以外,同時推出本次「流動書店」,令市民在疫情中亦能隨時感受到讀書的樂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