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:蕭欣浩昨日攜新書《尋味非遺》出席書展「從香港非遺飲食看中華文化」講座。\大公報記者李兆桐攝
因應本屆香港書展主題「飲食文化」及日前舉行的「香港非遺月」,從事語言文字、飲食文學及文化研究的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級講師蕭欣浩,昨日攜新書《尋味非遺》出席書展「從香港非遺飲食看中華文化」講座,從九個香港飲食非遺出發(fā),記錄各種飲食的製作方法及其背後的故事。整場講座結合蕭欣浩對飲食非遺傳承人的訪談與相關主題資料,串聯(lián)起非遺飲食背後的人情味與博大精深的傳統(tǒng)文化。\大公報記者 李兆桐
曾著有《解構滋味: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》《流動香港飲食誌》與《屋邨尋味記》等飲食文學及文化研究書籍的蕭欣浩,昨日在講座上對眾多前來的讀者笑稱:「儘管下著雨,也擋不住書迷們來書展的熱情?!顾榻B《尋味非遺》時表示,希望透過飲食與非遺,讓讀者理解其實非遺不僅僅是「非遺」兩個字,它的背後還包含著技藝,「而技藝的核心一定是人。把話題放到香港的飲食非遺中,那就是和香港人有很密切的關係?!?/p>
「技藝的核心是人」
蕭欣浩首先從蛋撻製作技藝開始,講述這一香港飲食非遺背後的中華文化及香港人情味?!傅皳榈乃制ぶ饕载i油起酥,這種做法源自於中華文化?!顾妹鞔吨駧Z山房雜部》中「千層餅」的做法,指出文中描述的「水皮包油心」這一起酥方法與蛋撻酥皮極為相似。他以在撰寫蛋撻這一主題時訪問的蕭師傅舉例稱,蛋撻其實與香港的「茶記」息息相關,許多街坊來到茶記就是點蛋撻配奶茶,飲食相依,相輔相成。蛋撻亦承載著製作人的情感:「蛋撻被蕭師傅當作是『無價寶』,他說(蛋撻製作技藝)這個文化會一直持續(xù),因為蛋撻是茶餐廳必備的?!?/p>
談及菠蘿包,蕭欣浩表示:「菠蘿包可以說是一個標誌性(的食物),見證了香港的歷史變遷?!顾硎痉赛S酥香的酥皮,實際上是改良自中式合桃酥。引用《遵生八牋》中關於「復爐燒餅法」的記載,蕭欣浩稱合桃又稱「核桃」,古時已經(jīng)用來製餅,其工藝如今被運用於菠蘿包的酥皮中?!付郧耙嘤小核制ぐ慌c『菠蘿包』之分,不過可能因為菠蘿的凹凸硬皮較難製作,如今就大多是『酥皮包』的版本了?!乖跁蠮ames的咖啡室隨著時代變遷,不斷創(chuàng)新性地製作出不同口味的菠蘿包?!笍乃制ぐ讲ぬ}包,(這件飲食非遺)見證香港的發(fā)展,吸收了各種文化。」
助推傳統(tǒng)飲食非遺技藝
而與蛋撻、菠蘿包常一起配套擺上餐桌的港式奶茶之中的「奶茶」,亦早在清代就有提及。蕭欣浩指《航海述奇》中講述的「牛奶、茶、糖和而飲」的調法更接近港式奶茶的製作方法。港式奶茶依然與茶餐廳關係匪淺:「茶餐廳有『茶』字,說明飲品的重要,而最具代表性的要數(shù)奶茶?!故捫篮圃L問製作港式奶茶的朱師傅,在書中指出:「奶茶是茶餐廳的靈魂。沖一杯好奶茶,能留住一班客人,就已經(jīng)做到(奶茶的)傳承?!?/p>
除了蛋撻、菠蘿包與港式奶茶,蕭欣浩還介紹了豆製品、蠔豉蠔油、蝦膏蝦油、茶樓點心、雲(yún)吞、水餃的製作技藝,並引用技藝相關的古籍記載講述其背後的中華文化。他在講座的最後表示,在香港不同的地方,不同的茶餐廳中,不同的飲食非遺代代相傳,「而最打動我的就是非遺背後的人情。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,我了解到這些食物背後的兄弟情、父子情、師徒情。這些來源於中華文化的飲食非遺,在這樣一代代的人情中,從宏觀到微觀串聯(lián)到香港文化之中?!拐缡捫篮圃凇秾の斗沁z》序中所說,「中華文化、飲食非遺,早就通過吃喝,從街市到餐枱,慢慢開始傳承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