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們總說席勒擅長描繪焦慮與死亡,但在《綠意中的城鎮(zhèn)(舊城三)》這幅畫裏,我們看到的是他對歸屬的渴望。他曾短暫住在這裏,卻因為與當?shù)鼐用竦男n突而離開。當時,這位畫家邀請孩童入畫室當模特兒,這行為引來了當?shù)鼐用竦募ち曳锤?,終至他倉促離開。
但多年後,他仍選擇畫下這座小鎮(zhèn),畫得如此細膩、如此深情。這幅畫沒有怨懟,沒有掙扎,只有以一種溫柔的距離重新凝視。他沒有畫出排擠他的憤怒村民,他也沒有走進這座城,而是站在遠方看它,把這城鎮(zhèn)畫成一種可以遠觀的存在。
或許,那就是某種幸福的形式:有時候,對於負面的過去,我們不必重新?lián)碛?,而是願意回望?/p>
這幅畫幾乎沒有直接描繪出席勒與母親的關(guān)係,但我會忍不住去想,他的筆是否曾掠過那條母親童年走過的小徑?是否有畫到母親的故居?他的母親是否也像畫中那個穿上藍色裙子的小孩呢?
這些問題沒有答案,但畫面的溫柔卻讓人願意這樣想。在描繪母親故鄉(xiāng)的這幅畫裏,席勒選擇讓人們安靜地共處,像是他心中對世界尚存的溫柔一角。
這幅畫創(chuàng)作於一九一七年,那年席勒二十七歲。他不自知即將在翌年迎來自己與妻子的死亡。畫布上的靜謐,彷彿是一次預(yù)知夢:當生命漸行漸止時,他留下的,或許是這樣一個地景。
在藝術(shù)史上,評論家常常強調(diào)席勒筆下的變形、肉身與慾望,但在這幅畫中,我們看到的是時空與記憶交疊的安靜布局。他將那些塵封的、不再屬於自己的片段,一片片排列好,告訴我們:有些歸屬感,不是因為你真的回去過,而是你願意一再回望它。
席勒曾寫道:「我相信所有生命都有永恆性。」這句話在他畫筆最溫柔的時刻浮現(xiàn)。不是畫人體、不是畫自畫像,而是在這一座他早已離開、卻仍願意畫下的回憶小鎮(zhèn)。畫中小鎮(zhèn)的寧靜,像極了母愛,是一種永恆的、安穩(wěn)的幸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