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:三欖蒸鯿魚。\作者供圖
春天的菜市場上,多了很多肥嘟嘟的大條鯿魚,廣東人叫牠邊魚。鯿魚是淡水魚,雖然多骨,但脂肪甚豐,味道鮮美,口感嫩滑。廣東有一句諺語:「春鯿秋鯉夏三鯬」,春節(jié)前後的鯿魚更是肥美。
我們吃過最精彩的野生鯿魚,是在富春江邊的桐廬縣,好朋友擺下一桌二十多人的「春江魚宴」招待?!复航~宴」是桐廬縣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,尋古法、試百魚,來源於富春江古老的遊船宴,始於漢代而興於唐代。當(dāng)晚吃的是從富春江撈捕的野生鯿魚,一條足足有七八斤重,鮮美無比,下次去桐廬,一定要再吃。
長江流域的鯿魚叫做武昌魚,《水調(diào)歌頭.游泳》中的一句:「才飲長沙水,又食武昌魚」,大大提高了武昌魚的知名度。武昌魚與廣東的邊魚都是鯿魚,其分別是武昌魚是江鯿,保留了鯿魚洄游的天性,小魚由長江向東游,秋冬時(shí)又回到湖北省武昌的樊口附近過冬,到了初春,武昌魚已長得很肥美,魚鱗也由銀灰色變成銀白色。當(dāng)然,現(xiàn)在的湖北武昌魚,大多數(shù)都是養(yǎng)殖魚,野生的武昌魚已經(jīng)越來越少了。而廣東省的邊魚,過百年以來都是養(yǎng)殖的塘鯿,「終生」呆在魚塘中長大,所以無論春夏秋冬,魚鱗都是銀黑色的,味道雖然鮮美,但始終不及江鯿的清甜嫩滑。
武昌魚之著名,還有另一故事,三國時(shí)候,武昌樊口是吳國造船的地方,有次吳國有新船下水,吳王孫權(quán)為此設(shè)宴,附近的漁民送來各種魚,其中有一打魚老頭,送來一尾鯿魚,孫權(quán)大讚好吃,賞了一碗好酒給老頭,問老頭這是什麼魚,老頭回答說:「此魚名鯿魚,生於梁湖,每年趁春天湖水大漲,牠便經(jīng)游九十九里長港,繞九十九個(gè)灣,穿越九十九道網(wǎng),才來到樊口水域。這裏的水是清水渾水交匯,鯿魚清水渾水兼喝而吐,七日七夜之後,黑鱗變白鱗,瘦腸變成了肥腸,所以味道特別甘腴鮮美?!箤O權(quán)大喜,又再賞了老頭一碗酒。老頭接著說:「此魚不但肉質(zhì)鮮美,魚骨煮湯還可以解酒。」孫權(quán)正好喝多了酒,已有醉意,即命人用鯿魚骨煮水成湯。魚骨湯煮好,孫權(quán)趁熱喝了一碗,果然覺得精神一振,醉意全消,孫權(quán)十分興奮,舉杯對席中大臣說:「上天賜我東吳有如此好的武昌魚,大家再乾幾杯!」從此以後,當(dāng)?shù)氐啮c魚就被吳王孫權(quán)命名為「武昌魚」。
湖北人吃武昌魚,有清蒸、紅燒、油燜等做法,我們有一年去武漢,當(dāng)?shù)氐呐笥褞覀內(nèi)|湖旁邊的酒家吃飯,那天晚上一共吃了七種不同的淡水魚,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味清蒸武昌魚,魚肉嫩滑,脂肪入口即溶,果真是名不虛傳。清代著名文學(xué)家袁枚所著的《隨園食單》中介紹吃鯿魚,曰:「邊魚活者,加酒、秋油蒸之,玉色為度。一作呆白色,則肉老而味變矣。並須蓋好,不可受鍋蓋上之水氣。臨起加香蕈、筍尖,或用酒煎亦佳。用酒不用水,號假鰣魚」,他說的加冬菇絲和嫩筍蒸的鯿魚,就是我們在武漢吃的武昌魚的做法。
現(xiàn)在菜市場上買到的邊魚幾乎都是養(yǎng)殖的,一年四季都可以買到活魚,價(jià)錢也不貴。我家吃魚不怕魚骨多,特別喜歡吃肥鯿魚,每次到菜市場買鯿魚,一定要挑最大最肥的買,細(xì)條的鯿魚脂肪不多,肉質(zhì)不夠嫩滑。家裏吃飯的人少,蒸一條大鯿魚,只吃掉最肥美的魚腩及魚邊,感覺已值回票價(jià),邊魚尾多骨的部分也就乾脆不要了。
介紹這道「三欖蒸鯿魚」,三欖即欖角、欖菜、橄欖油,為清蒸邊魚提升了鮮味和增加了甘香。做法:鯿魚宰好,洗淨(jìng),用刀挑穿魚腔內(nèi)附在脊骨上的大血管,用手把血擠出,沖洗乾淨(jìng)瀝乾。用半茶匙鹽把魚的裏外搽勻,魚身上放薑絲,鋪上二湯匙橄欖菜和二湯匙切碎的欖角,淋上一湯匙橄欖油,大火蒸十分鐘即成。此菜式美味又健康,各位不如快快趁著這個(gè)季節(jié),多吃幾條肥鯿魚吧。